節省的三公經費“路在何方”?
《報告》顯示,2013年四川省公共財政收入總量為7134.69億元,支出總量為6501.6億元,三項法定支出增幅均高于全省公共財政經常性收入10.9%的增幅。全省財政民生支出3987.6億元,占總支出的比重達到64.1%,是2010年的1.5倍。(《華西都市報?,2014年7月29日)
三公經費一直是個永恒的話題,不論是三公經費的高額支出,或是三公經費的改革,再或者是三公經費的變相使用,都是群眾關注的重點。中央八項規定之后,三公經費的開支劇減,嚴厲的管控讓部分單位不敢大手大腳,從過去的葡萄美酒夜光杯轉向路邊平民餐,在節省政府開支的同時,也讓干部深入群眾生活,更加接地氣。
那節省的三公經費去了哪里?這成為了當下群眾最為關注的問題。 《四川省2013年財政決算報告》清楚顯示,全省財政的民生支出額上漲幅度較大,與2010年相比,5倍差距。若是從干部“口中奪食”,將餐桌上的山珍海味轉為群眾的衣食住行,那對于整個社會的進步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
《報告》指出,四川“三公”經費壓縮6.9億元全部安排用于支持社會化養老機構新增養老床位5萬張,讓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體現了政府以人為本、為民服務的執政理念。中國社會的進步不僅是需要經濟獨占鰲頭,文化、社會、教育與民生的發展也許齊頭并進,社會的多元化已不是金錢能夠滿足,人們在解決溫飽問題之后更多的會思考提高提高內在素質,滿足精神文化需求。若是將節約的三公經費用于文化、教育與民生支出,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人民群眾。
節約三公經費只是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第一步,如何將三公經費妥善運用,促進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才是政府部門亟需深入思考的重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