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試水市場舉措多樣可為改革添新籌碼
鐵路改革已經時過一年有余,日前,中國鐵路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大膽嘗試,再度成為媒體的焦點。然而具體到每一項舉措,怎樣判斷其市場行為?又如何衡量在改革中的成效?只要市場化的深化舉措得當,必將給改革增添新的籌碼。
不管是飽受質疑的鐵路沿線土地綜合開發利用,還是動車組“冠名”風波,亦或是首嘗“城際捷運物流”服務,改革一年以來,鐵路走向市場的大潮已然起勢。目標既已堅定,那么作為世界各國都沒有很好的發展之路可以借鑒,又處于中國特色發展下的中國鐵路該如何進行改革、走向市場?恐怕沒有人可以擁有絕對的話語權。
那么等靠是解決不了這個“老大難”問題的,鐵路部門只有先解放了思想,甩開了膀子,邁出了步子,才能通過“微手術”,搞活局部,帶來發展活力,進而推進鐵路未來藍圖的實現。
對于鐵路的不斷“嘗鮮”,媒體、網絡不乏抹黑者。部分媒體將鐵路部門盤活沿線土地綜合開發利用,冠以“染指”房地產,預言會成為各階層、各部門新的利益博弈點,這種行為只為彌補鐵路建設資金的黑洞?還有一些“磚家”認為動車組冠名只是蠅頭微利,鐵路部門有嘩眾取寵的嫌疑。
然而,改革的每一次深入,都是一次洗禮的過程。相信細心的國人,會發現在我國快速發展的版圖中,有一塊被遺忘了的角落——鐵路沿線用地。低矮破舊的棚戶區,雜草叢生的閑置站場,不僅影響市容市貌,也與快速發展中的鐵路形象格格不入。隨著拔地而起,成為后起之秀的高鐵城的顯現,誰又敢斷言綜合開發鐵路沿線土地,不會是鐵路和地方政府一個雙贏的戰略舉措呢?同樣,動車組冠名也充分表明在改革日趨深化的大背景下,鐵路部門的營銷和思變意識都在不斷增強。
在改革大潮的洗禮中,鐵路總公司只能依靠自身的不斷蛻變,必須穩步慢跑,盡快摸索出一條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也許這個過程中,會有許多不夠完美的地方。(文/溫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