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讓車改捆住官員深入群眾的雙腳
7月16日,《關于全面推進公務用車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和《中央和國家機關公務用車制度改革方案》下發,備受全民關注的公車改革在醞釀20年后全面啟動。(人民網7月29日)
按照新方案,我國將取消副部級以下領導干部用車,取消一般公務用車。普通公務出行社會化,適度發放公務交通補貼。司局級每月補貼1300元、處級800元、科級及以下500元。地方補貼標準不得高于上述標準的130%,邊疆民族地區和其他邊遠地區標準不得高于150%。但是新方案出臺后,有的官員說:車補這么低,以后不出差了。
一句車“補這么低,以后不出差了”反映出的恰恰是某些官員長久以來“嬌生慣養”的富貴病,而且部分官員已經是病入膏肓了。沒有車了、補貼低了,就不去出差了,不走村串戶了。某些官員真該捫心自問,不出差了自己的工作該如何開展?不出差怎能為群眾排憂解難?筆者認為如此慵懶的官員,真該嚴肅清理出黨員干部隊伍。
公車改革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改革極大減低了財政負擔和資源浪費,杜絕了“車輪上的腐敗”,其本身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改革是否徹底,改革方式是否合理才是車改的關鍵。僅僅在車改還未實行時便出現如此不和諧的聲音,更加說明車改的重要性。改革要想積極穩妥地推進,就必須綜合考慮多個層面的因素,統籌兼顧各個方面的利益。筆者認為車改必須科學考量,以合理的補貼方式對不同地區和行業進行改革,重點傾向基層和一線崗位,嚴格打表,以出差的路程為補貼的標準,杜絕按照級別統一劃線等新的不公平現象出現。
如今,公車改革已經邁出了關鍵性一步,接下來的工作更加關鍵,如何讓公車改革既能達到節約資源,又充分調動黨員干部的工作積極性。讓車改放開黨員干部深入群眾的雙腳,才是車改的真正目的。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必須深入細致做好工作,制定科學合理的車補方案,以科學的激勵機制讓黨員干部在群眾工作中迸發更強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