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評能否換關懷,豈能讓悲劇重演?
9月23日,湖南省湘鄉市育才中學一12歲女生從宿舍樓墜落身亡。針對當地有人稱“女生曾在晚自習被老師批評”的說法,湘鄉市教育局工作人員9月24日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表示,具體情況警方正在調查。(澎湃新聞2015年9月25日)
瀏覽這一消息,使人沉默,使人難語,更使人流淚,教育不知咋了,“貴州省畢節市4名留守兒童(系兄妹)9日晚在家中死亡”“ “南昌市紅谷灘新區生米中學八(3)班18位未完成語文作業的學生被班主任王某叫到操場上跑步5圈(每圈180)”而搶救無效“死亡”,“ 9月23日,湖南省湘鄉市育才中學一12歲女生從宿舍樓墜落身亡”,這些令人撕心裂肺的案例,有誰能平靜呢?小小年紀,是啥原因造成這種局面的呢?
留守兒童是學校難以愈合的一塊心病,有的家長外出打工三年五載不回家,也不過問孩子,甚至連孩子所在的班級老師姓啥都不知道,孩子在校讀書成天憂心忡忡,滿以為家長不愛他們了,哪還有啥心思去讀書呢?更不說雙休日和節假日孩子回家又怎么過了,人之常情,小小年紀,怎能承受這種壓力?作為老師,如何管教學生也就成了一個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家庭的未來,不管父母有多忙,都沒有任何理由而不管孩子,更應該保持電話暢通,不僅與孩子溝通,更應該與孩子所在班級的老師溝通,使孩子知道家長是支持他的,更是關心她的,不管遇到啥挫折,也絕不會走“服毒”、“墜樓”、或其它輕身的念頭;作為教師應該多去研究留守兒童的心里,看他們在想什么?他們需要什么?他們需要老師啥幫助?只有這樣,才能與留守孩子和諧相處,遇到問題或孩子的瑕疵是該幫助的,教師能否考慮孩子的接受程度?理解能力?批評能否換關懷?教師難道還不值得思考嗎?
“當你埋怨學生太笨的時候,你也該自問什么叫誨人不倦”教育是要讓孩子成才,教師是孩子成才的“方磚”,不管遇到啥問題,教師應多從孩子的角度去想,萬萬不可“出格”而“毛躁”,“ 聶某某12歲女生墜樓”案例給社會留下了議論,給主管局留下了頭痛疼,給學校留下了反思,給家長留下了悲痛、甚至是后悔;如何根治這一學生“輕身”這一“頑疾”?有待社會多出金點子,教育主管局和學校去探究。(文/等得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