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豐小班化教育城鄉同步 農村孩子享優質教育
10月25日,在裕華中心小學六年級(1)班的教室窗外,樹木郁郁蔥蔥,秋意濃濃。教室內,老師李陳新正帶領學生學習課文《山中訪友》。
課程從“梔子花開”的“梔”字發聲開始,再由描寫作者對老友回憶的語言進入課文,最后引導學生學習作者將環境描寫與情感回憶相融合的寫作方式……教室內,35個孩子分成5組,每個小組的成員圍坐在一起,課桌前的墻壁上分別貼著每個小組合作評比成績,學生每回答一次問題,所在小組就會加一分,老師還會獎勵回答好的同學一顆小紅星。
嘗試小班化教育探索,我區從2006年開始,在16所農村示范學校試點,因勢利導,用足資源,率先實施農村小班化教學,達到了與城市小班化教學同樣的效果。我區32所農村小學和30所農村初中的所有班級將全部實現小班化教育,讓1.7萬多名小學生和1萬多名初中生全部享受優質教育,讓每一朵花兒都開得燦爛。
為什么要花大力氣推行小班化教學?區教育局局長成秋生介紹,小班化教育能用更充分的時間和空間去了解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優秀成長。“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我區農村學校學生數銳減,大部分農村學校班級平均人數在25-35人,也比較適合開展小班化教學。”裕華中心小學副校長李陳新說。
“本著為每一個學生終身發展的考慮,在課程設置上,我校在保證核心課程課時教學的同時,有效開發必修課和選修課,構建適合學生多元發展的立體化課程體系。”李陳新告訴記者,必修課內容大多是以“仁教”為主題的美德課程,全校學生共同學習;選修課則主要是依托學校特色并結合學生興趣愛好而開設的素質拓展特色課。
在裕華中心小學,每天的大課間時段,所有學生參與選修課,選修課不限年級,全憑興趣,喜歡什么學什么。三(1)班學生張誠軒很喜歡籃球,記者了解到,他每周一、周三參加“小籃球”興趣小組,周二、周四學習“放飛心中的綠”科技興趣小組,周五選擇“課外閱讀”……“這種多樣化的選擇基本實現每個學生的全方位發展。”李陳新說。目前,裕華中心小學共開設了滾鐵環、呼啦圈、跳繩、踢毽子、竹竿舞、吹笛子、跆拳道、籃球等25個選修科目,同時大力推廣“課外閱讀”,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
“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是推進農村小班化教育的關鍵。為幫助教師將小班化教學理念有效轉化為教學行動,區教育局出臺了小班化課堂教學常規,針對教師備課、上課、作業布置、作業批改、輔導等方面提出具體建議。”成秋生告訴記者,“比如,在作業布置上,要避免機械重復,可通過口頭作業、社會調查、課外閱讀等形式,開拓知識面,啟發學生思維。”記者了解到,在細化教學課程的同時,區教育局強化教師隊伍的培養,重點將教齡5年以內的青年教師作為小班化教育師資隊伍的主干力量,精心制訂培養方案,實行“雙指導”工作機制,定期考核,加速優秀教師孵化。
2007年,裕華中心小學的李小勇老師,根據區教育局的教師隊伍培養方案,被安排去常州鐘樓新閘中心小學交流學習1年。“在常州的學習,不僅升華了教育理念,也對教學實踐有了新的感悟。”李小勇說,在常州學習期間,通過老師幫帶、隨堂聽課等,他在專業上很快成長起來,“回到裕華中心小學后,我把在常州鐘樓新閘中心小學積累起的教學心得,有針對性地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學生學得起勁,我也比較有成就感”。
“正是因為小班化教學,我們這所默默無聞的農村小學才有了新的發展機遇。“李陳新說,“不僅學生學得好,教師也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成長之路。全區實行小班化教學的學校還聯合起來,每月舉辦一次公開課,使不同學科的教師有了更多相互學習和交流的機會,在聽課、議課中逐步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除此之外,學校年輕教師每學期要完成累計10個工作日的、由區教育局開展的全方位培訓,也促進了他們的專業成長。”(左 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