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舉行"新基礎教育"推廣會 22所小學加入研究
11月1~2日,首屆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推廣會(第2場)在常州舉行。這場高規格的基礎教育學校變革研究的盛宴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教育界人士、領導專家共計1700余人參加,共享學校教育改革實踐經驗。
活動中,華東師大以葉瀾、李政濤教授領銜的“新基礎教育”研究團隊集體亮相,分享“貼地式深度介入式”研究形成的成果。常州市5所“生命·實踐”教育學合作研究校也向與會嘉賓們開放他們活生生的課堂,展示師生共建的課堂新生態。
常州22所小學加入“新基礎教育”研究
“新基礎教育”研究是華東師大葉瀾教授于1994年發起并主持的一項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學校轉型性變革綜合研究。它以“培育生命自覺”、“成事成人”等為核心價值取向,以實現當代中國學校整體轉型性變革為目標,以實施義務教育的中小學為對象,先后經歷“探索性”、“發展性”、“成型性”、“扎根性”研究等階段。目前正在進行生態式推進研究。
我市于1999年開始加入“新基礎教育”發展性研究,最初僅二實小一所學校,歷經17年,發展到22所小學,二實小、局小等學校成為全國“新基礎教育”研究的骨干力量。“新基礎教育”在引領我市小學教育改革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葉瀾教授:學校是個生命場,老師不能做“工程師”
葉瀾教授認為,新時代的多元豐富,讓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有善于捕捉、組織、判斷各種信息價值的能力,養成多維視角、多元統一、動態把握事物的思維方式,更需要有自信、有超越自我的追求。“‘賽’和‘曬’讓教育浮躁,有太多的校長、教師迷失在追求比賽榮譽的道路上。”
葉教授認為,學校是生命場,“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這句話是不正確的,學校不能以工業生產的方式來辦學,老師不能以規定統一的模式要求每個孩子的成長,而應尊重每個生命的不同才情、人格,為他們提供個性化的成長軌道。老師不該是為學生燃盡生命的“紅燭”,而應是點亮學生心燈的“啟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