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校友王貽芳獲“基礎物理學突破獎”
“突破獎”頒獎儀式在美國加州圣何塞舉行,王貽芳領獎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項目外景
2011年,王貽芳在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站查看設備安裝情況。圖片來自南大官方微信“南大資訊”
北京時間11月9日上午,2016年“科學突破獎”頒獎儀式在美國加州圣何塞舉行。
中國科學家王貽芳作為大亞灣中微子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獲得“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項。另有兩名華人科學家傅亮、祁曉亮獲得“物理學新視野獎”。
2016年基礎物理學突破獎獲獎的5個項目和7名項目首席科學家分別為:大亞灣中微子項目的王貽芳(中科院高能所)和陸錦標(伯克利);日本KamLAND實驗用反應堆的鈴木厚人(原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日本K2K/T2K長基線中微子振蕩實驗的西川公一郎(日本高能物理研究所);加拿大薩德伯里中微子天文臺的阿瑟·麥克唐納(加拿大女王大學);日本超級神岡探測器的梶田隆章(東京大學)和鈴木洋一郎(東京大學)。
王貽芳1980年就讀南大物理系,1984年大學畢業后考取丁肇中先生的研究生,到日內瓦求學。2000年左右回國后,進入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員。當時,在國內中微子研究領域尚屬空白的情況下,他率先提出了中微子研究項目,并帶領團隊先后從大亞灣實驗和江門中微子實驗站的實驗中進行中微子物理性能的探測和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獎項
科學突破獎
由俄羅斯億萬富翁尤里·米爾納等企業家共同設立。他聯合的企業家有美國遺傳技術公司前CEO阿特·萊文森、谷歌創立者之一謝爾蓋·米哈伊洛維奇·布林、23andMe公司創立者安妮·沃西基,Facebook創立者扎克伯格夫婦,以及中國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夫婦。
據悉,該獎旨在獎勵在生命科學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的科學家,給他們提供更自由和更多的機會,幫助他們取得更大的成就。每年的獲得者將加入評選委員會,參與下一屆獲獎者的評選。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上提名獲獎候選人。候選人沒有年齡限制,而且每個獎項的獲獎人數和個人獲獎次數也沒有限制。
2016年頒發的獎項有生命科學突破獎、基礎物理學突破獎、數學突破獎、物理學新視野獎、數學新視野獎以及青年挑戰突破獎。
“科學突破獎”單項獎金高達300萬美元,遠超諾貝爾獎,堪稱科學界“第一巨獎”。
重大突破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據中山大學教授李淼早前撰文介紹說,位于中國的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立于2006年,主要由中國人組成,是一個國際合作實驗,包括38個單位,292人。其中,主要力量來自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共有80人。其次就是位于長島的布魯克海文國立實驗室,共有23人。除了中國內地和美國,還有來自香港和臺灣地區的合作者。中方領軍人物是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大亞灣實驗的優勢在于除了核電站外,那里的地形適合屏蔽其他粒子。
大亞灣中微子實驗國際合作組發言人、中方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研究員在2012年3月8日下午在北京宣布:大亞灣中微子實驗發現了一種新的中微子振蕩,并測量到其振蕩幾率。
中科院高能所原所長陳和生院士認為,大亞灣實驗發現的新中微子振蕩,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精確的中微子振蕩測量結果,它為未來中微子研究指明了方向。
2012年美國《科學》雜志評出十大科技進展 , 大亞灣中微子合作項目位列其中。
領軍人物
他是南大校友 曾師從丁肇中
王貽芳1984年畢業于南京大學物理系,同年被丁肇中教授選中,赴其領導的L3實驗深造。1992年獲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博士學位,之后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斯坦福大學工作。2000年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
南大物理學院教授祁鳴告訴記者,自己是上世紀70年代南大物理系的學生,而王貽芳則是1984年從南大物理系核物理專業畢業,而后師從丁肇中先生。“我比他大了11歲,所以當時在讀大學時并不認識。但他2000年回國,到了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后,率先帶領團隊做中微子的實驗,我們接觸的機會就多了,他是個嚴謹認真刻苦用功的科學家。”
祁鳴教授說,王貽芳是國內中微子項目的負責人,首席科學家。“他是做科學的人,為人很好,很低調。”他說王貽芳給他的感覺是,作為一個項目領導人,是非常好相處的。“他回國前,我們國內是沒有中微子項目的。他2000年回國后,就提出建議,國家支持來做,從大亞灣一期項目,到現在二期,還有江門中微子實驗站,都是他一手創建的,他是領軍人物。”
南大物理學院研究生輔導員周老師回憶,“初識王教授,是2007年他到浦口給我帶的大一學生作報告,那個時候給我的感覺就是個學術大家,最近一次見到王教授,是在物理學科百年院慶上作為訪談嘉賓給我們物理的研究生做交流,非常謙虛,積極參與互動,不厭其煩回答研究生問題。”
研究成果
或將為第三代通訊工具提供理論基礎
今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兩位科學家做的實驗也和“中微子”有關。那么,它究竟有多神秘呢?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教授陳申見今年10月在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當天接受現代快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中微子是非常小的粒子,沒有結構,肉眼根本看不見。但宇宙世界中中微子其實非常多,只是人感覺不到。
南大物理學院祁鳴教授告訴現代快報記者,早在2000年初,王貽芳教授就帶領團隊從實驗中進行探測。“南大從2006年開始先后參加大亞灣一期項目,至今已有九年多時間。” 祁鳴教授說,前年,國家又投入20億元成立江門中微子實驗站,南大也組成了六七人的團隊參與其中。他表示,目前科學家只知道中微子有質量,但質量究竟是多少還不知道。如果我們能突破,知道質量是多少,那可能未來就有希望拿諾貝爾獎。”
祁鳴教授稱,中微子的研究非常有用。“它有可能成為人類第三代的通訊工具,替換目前人們打手機用的傳輸工具——微波。”他說,微波傳輸實際上有很多限制。
“微波在宇宙空間損耗很大,也不能穿過地球。我們現在打國際長途,是通過在地球表面建立微波通訊站來傳遞信號。而中微子則可以從地球這面直接打到另一面去,穿過整個地球,而不會衰竭。” 他說,如果人類在中微子研究中取得進一步突破,未來或將給通訊帶來很大好處。此外,他還表示,通過中微子的研究,科學家還可以探究“包括宇宙起源,宇宙大爆炸到底是怎么回事。”
低調的科學狂人
王貽芳此前曾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成為首批入選的6位“杰出人才”之一。低調、內斂,這是王貽芳身邊同事對他的評價,“想從他嘴里挖出點有關他個人的故事或細節來,簡直比做出中微子的實驗數據還難!”
最初,大亞灣中微子這項大科學工程估算下來,需要至少1.5億元。而王貽芳拿出自己的“百人計劃”人才基金,加上高能所特批的幾十萬元也只有百萬元,相比億元只是杯水車薪。沒辦法,他只好一個一個“找支持”,最終,包括科技部在內的6家單位共同出資1.57億元。
但是,對于中微子這場競爭激烈的賽跑,包括韓國、法國在內的對手可不理會中方經費是如何捉襟見肘,大家只關心“誰先‘捕捉’到中微子”。
不巧的是,大亞灣中微子項目的主要合作方中國、美國卻在實驗方案上出現了分歧:若按照美國的方案走,可以爭取到國際合作,但中方的貢獻和地位就有限;反之,可能就沒有國際合作,項目可能根本無法在國內立項。
這一次,王貽芳讓國際同行見識到了他對“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國界”這句話的“瘋狂”實踐——“單刀赴會”,“舌戰”十余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美國高能物理學家。“我堅信我的方案最正確。而且國家要花這么多錢,如果把方案讓給你們,這種事情絕對不能做!”他丟下了這樣一句話。最后,整個談判“連手都沒有握”不歡而散,但從結果上來說,王貽芳還是幫中方贏得了主導權。
這樣的“瘋狂”也讓“榮譽”紛至沓來: 2012年,王貽芳被評為該年度“十佳全國科技工作者”、CCTV十大科技創新人物,并榮獲第六屆周光召基金基礎科學獎,2013年,他又獲得何梁何利基金科技進步獎和2014年潘諾夫斯基實驗粒子物理學獎。(俞月花)